人間世


絕庸俗地度日,卻總是在日子過去後發覺,我正是那逃避的庸俗......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從挖耳勺看人類基因】

                                           手作森氏櫟挖耳勺
  
   「勺」,挹取也。象形。
挖耳勺,古今不外乎「耳扒子」等一聽就知的名稱。但在唐代,因當時用鐵製的,耳中有垢,用它一挖了事,故亦稱「鐵了事」。而台灣話卻稱之為「消息仔」,大概取意耳朵一挖乾淨了,就聽得到消息。
掏耳,從來只是庶民生活底層裡的一件細微瑣碎之事,手銜著小小耳勺,小心翼翼的伸入耳内輕輕掏挖。原以為這該是全世界普遍共通之舉,但這等本能層面微末需求的小事,卻僅流行於東亞文化圈。而在中國、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甚至有以挖耳為業或理髮業兼之的一項服務。舊時,於剃完頭後,剃頭師對著光線,一手將一耳耳廓拎起,以耳扒子探入耳內挖取耳垢。因而,剃頭挑上都掛有「朝陽取耳」的字牌。
    根據日本長崎大學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人類耳垢可分為兩種,呈乾燥屑塊狀的是「乾耳垢」,而呈濕黏液狀的則是「濕耳垢」。耳垢類型的差異全靠人類DNA位於第16號染色體上的「ABCC11」多型性基因所決定。因為該基因跟腺體的分泌功能有關,如果是G/GG/A型是屬於濕耳垢基因,97%的非洲與歐洲人屬於此型。東亞人則多為A/A型乾耳垢基因,南亞與中亞人則乾濕各半。而濕耳垢的歐美人因頂泌汗腺的數量較多,約近9成與腋臭症(狐臭)有高度的關聯,乾耳垢的亞洲人體味則較不明顯。由於耳垢牽涉著人種的差異,日本科學家進而調查了各族裔的差異且繪製了「全球耳垢基因地圖」,此圖有助於描繪遠古人類如何遷徙及分布。
耳垢又名「耵聹」。通常人們總以為耳屎就是耳內的垃圾,需不時的清理。然而這種在醫學上稱為耵聹的東西,是由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黏稠液體,富含氨基酸、脂肪酸、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可保護外耳道上皮,發揮抑菌的功效,並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以保護耳膜,不宜時常挖取。俗語說:「耳不掏不聾,眼不撥不瞎」,就是在提醒不要常挖耳朵及揉眼睛。
清朝時期漢人大量渡海來台,在沃野千里的島嶼上落地生根,並將原鄉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移植,然而時間一久,也漸漸地發展出獨特的台灣文化。鹿港天后宮、艋舺龍山寺及三峽祖師廟等的木雕、石柱上的人生四暢圖,就是取自庶民階層題材的四種舒暢姿態:《伸腰、捻鼻、搔背、掏耳》,四位老者的打扮,平淡的四種日常動作,卻能讓人心領神會地莞爾一笑。
                     三峽祖師廟掏耳木雕
                    艋舺龍山寺伸懶腰石雕
或許是挖耳勺微賤之故,挖耳朵的歷史難以考據。然而,地下出土的文物多少可以讓我們一探它幽微隱蔽的歷史淵源。
過去,考古工作者曾在南昌的在一座三國時代東吳的古墓中發現了一只黃金製成的龍形小器物,龍舌是挖耳勺,龍尾尖為牙簽。也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陝西秦公大墓(秦景公)中出土了一枚略帶黃色的玉石雕琢成的挖耳勺。更早則在距今3200多年前的殷墟中發掘了一個古墓,墓中發現兩枚魚形的玉製挖耳勺,頭部的魚眼,透雕為孔,穿繩後可以佩在身上,口、背、胸、尾,紋飾清晰,十分精美。此墓主叫婦好。據甲骨文所載,婦好為商王武丁之妃,極為受寵,不僅主持祭占,並為王室重要將領,也一度出入征戰,握有重兵,是已知最早的女政治家及軍事家。
當人們看到這些距今久遠出土的纖細而溫潤的玉製挖耳勺時,是否會覺得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小物件,在人們耳中有垢微癢難舒之際,滿足了本能上最基本的需求,也揭示了所謂的人生享受,並不在富貴榮華般的生活饗宴。就像鏤刻在廟宇石柱上的人生四暢圖,那半瞇著雙眼,搔搔微癢的耳朵的模樣,真實地讓我們感受了文物的鮮活,體味了歷史的溫暖。而就在滿足那卑微的小小需求中,讓我們理解到原來人類共通渴求的幸福感與價值觀,其實並非那麼的遙不可及……
從古墓出土的文物裡,我們看到如同生時的縮影情事都被妥貼地安置,彷彿只是短暫的離去,猶伴著隨身之物與不捨的心情,而又那樣的視死猶生地,把平常瑣碎的生活物件也帶進了再也無能領受的無限時空裡,默默地填補了生者那道心裡的小小裂隙。
耳垢,這為人所輕鄙的身體代謝物,讓人難以置信地竟牽連著人種和體味差異的基因類型,甚至還可能揭開人類從非洲出走的族群大遷徙的秘密!而庶民文化中最卑微的掏耳朵,也在地下出土的文物裡讓我們看到人類在本能的需求上生死不異。甚而視為人生暢快之事,刻呈在廟宇裡。
原來,人世最不可丈量的距離,不在生死,而在離自己最近的心。一如那不起眼的小小耳垢,竟隱藏著人類起源的大事紀!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羽扇綸巾話魯冰花】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笑談間,樯橹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


當手中握住繁華,心情卻變得荒蕪,才發現世上一切都會變卦。
當青春剩下日記,烏絲就要變成白髮,不變的只有那首歌,在心中來回的唱……
魯冰花因在民國78年改編自鍾肇政同名小說拍成的電影而膾炙人口,但實際上很少人見過魯冰花。台灣曾在1950年代因平鎮茶改廠的大力推廣而成為桃竹苗一帶茶園栽培面積最多的綠肥植物。民國60年後,化學肥料取代有機綠肥普遍施用,此後就再也看不到魯冰花了。

                                        木柵貓空的魯冰花
   魯冰乃音譯於植物學名:Lupinus lutens中的Lupin,在希臘文裡意味著「悲苦」。因其種子苦澀,當人們含在口中時,其苦澀令人不自覺地皺眉,露出如同痛苦般的表情,故而取意之,也正如這部電影的悲傷情節一樣魯冰花又名羽扇豆,為豆科植物。原產於南歐地中海一帶,該屬植物約有500多種,台灣引進的黃花品種,即為黃花羽扇豆。因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能吸取空氣中的游離氮,具固氮作用,且羽扇豆耐酸性強適合以間作法植於喜酸性土壤的茶園,於開花後犁入泥土當綠肥。此綠肥利用法早在西周時期即已習用,《詩經·周頌·良耜》:「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就是將田間的苦菜及蓼科植物等雜草犁入泥土裡腐爛當綠肥,而所種的作物就會長得茂盛

羽扇豆之名乃緣於其掌狀複葉形如古時儒士手持的羽扇,而此形象最容易讓人聯想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儒雅神態。然而,羽扇綸巾之用語卻是源於蘇軾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其中的羽扇綸巾指的卻是周瑜,而非諸葛亮。東晉‧裴啟的《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麾三軍,三軍皆隨其進止。」可見諸葛亮的裝扮是羽扇葛巾,亦較符合其恬淡的個性。葛巾為葛布作的頭巾;而綸巾(ㄍㄨㄢ)係以青絲帶編成的。扇子和頭巾在那個時代常見於文人的衣著打扮。而明初《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羽扇綸巾,係作者羅貫中心傾於漢朝正室後代的劉備及輔佐他的孔明而加以美化。事實並無草船借箭及登壇借風,諸葛亮甚至不曾參與赤壁之戰的決策。這些均不見於記錄三國時期斷代史的《三國志》中,只有周瑜領著三萬水師獨自面對曹操的十五萬大軍。

台灣生於日據時期的文學作家,其作品中以植物為名,最早的有吳濁流的台灣連翹,之後有楊逵的押不扁的玫瑰、鍾理和的夾竹桃及鍾肇政於民國50年發表於聯合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其中以拍成電影的魯冰花最為人熟知,但當時電影將「魯冰花」直譯成The Dull-Ice Flower〉實在讓人看了不知所云 
魯冰花的種子富含油脂,能使肌膚細嫩光滑,故早在羅馬時代即頗受女性喜愛。而近幾年發現其種子中所含的羽扇豆蛋白是一種植物性胜肽,能預防光老化現象,修護日曬造成的老化傷害。「胜肽」係為小分子的蛋白質,由胺基酸所組成,而膠原蛋白為大分子蛋白質,由於分子大較不易吸收,小分子的胜肽則容易被肌膚吸收,因而再度成為美容熱銷的商品。
    看過魯冰花電影的人,其實對魯冰花並沒有太多印象。因為影片中只有片頭的介紹及片尾有帶到魯冰花畫面,大部分情節與魯冰花並無直接關連。而小說的最後一段是「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子,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料。然而,人世間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些什麼呢?他迷惘了……」作者藉由魯冰花開出美麗的黃色花朵,開花後,被犁入泥土當綠肥,使茶樹得到養分,象徵早逝的美術天才兒童,雖早逝,但也許會帶給人們一些啟示吧。

PSLupinus lutens中的Lupin,在希臘文裡意味著「悲苦」。(參考:366天生日花占卜)
另有一說Lupinus源自於拉丁文的狼。後人推測該屬植物,有些入侵性很強,如狼之掠奪。也有人推測該屬有些種會從土中吸取大量養分,使土壤貧瘠,如狼一樣。(感謝陳坤燦提供資訊)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今日櫻滿 無患】

今日晨起,霧蔽樓宇。
猶豫一陣後,依舊循著既定的安排,騎著機車到天元宮拍吉野櫻。
車方下小坪頂,嚇!果然人潮如廟會,鄰近原本的住家都擺起了小攤,庭園當作收費停車場,賣什麼都賺!
網上消息,今日櫻滿百分百,櫻樹下果然人也擠滿!
偶爾一陣風吹,花瓣如雨紛飛,眾人皆“哇……”心喜如醉!

滿滿盛放的櫻,看起來絕美,拍起來卻雜亂不堪,按了百多張,差可一看的卻沒幾張,原來櫻花不好拍,尤其滿開的櫻。

  


 今年櫻潮濃於平常,而櫻總和春雨分不開。

民初詩僧蘇曼殊寫過《春雨》: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且看日本平安時代約西元810~年著名的女和歌歌仙小野小町的和歌:
「花の色はうつりにけりないたづらに わが身世にふるながめせしまに」
網路上譯為:「太息花色今更易,此身虛度春雨中。」
我則解為:「春雨褪盡櫻花色,此身不復舊時容。」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北橫十二月】

    
            這是北橫十二月某處時光縫隙中的一角
             畫面凝住了那片短暫歲月的美好
            有人說,四季容易更替,記憶容易變老
             所以,我只好把這影像牢牢的當作
             回到過去之鑰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最深情的纏勒】

 ---記芝山岩纏勒樹

        
             認識你,在初春的雨後
             隨鳥兒飛過,乍然而遇
           由陌生到相戀至今未曾暫離
             然而,我嬌弱的身軀禁不住
           長期透支的纏綿,即將香消玉殞
                 親愛的……
           且容我在生命中最後的一刻
           仍屏息在這世間最深情的擁抱中
                               可否?

       PS: 榕樹被稱為[殺手樹],這稱號未免過於沉重
         為其解名故,予另一詮釋。
       故事:在一個雨後的春天,一隻鳥兒飽食了榕果大餐後,
          飛到一棵無名樹上休息,也將榕樹種子帶至,
          從此榕樹種子與無名樹發生了緊密的纏勒關係,
          無名樹因體力不支而逝,徒留榕樹空蕩的樹心!
                --83年作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曬櫻】

趁著還在櫻花季,把拍過還可見人的櫻花照片拿出來曬一曬。
這幾年引進台灣的櫻花品種越來越多,辨識上也越來越難了。

                             寒櫻(カンザクラ)



這款櫻名為「寒櫻(カンザクラ)」,台灣稱為「富士櫻」。但不是日本的富士櫻。也是雜交育成的品種,因在還很寒冷的1月就開花,所以稱為「寒櫻」。
其花剛開時偏淡粉紅接近白,時間一久就變粉紅色且花心就染上了深紅,如油桐花一樣。所以可同時看到粉紅色與白色花交雜,而更顯得亮麗。

                                  昭和櫻

認識這隻蝶的人應該會猜到這張照片可能是在中南部拍的。
紅紋粉蝶所吸花蜜的這種櫻花為日本的「啟翁櫻(ケイオウザクラ)
台灣稱為「昭和櫻」,也是日本的雜交品種。
其花色粉紅,花瓣開展,且因花瓣較窄,因而分得較開而不重疊。二月陽明山噴水池邊花開得很盛。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簡約、純淨、清美。這不是藝廊,是佛寺】

蒼勁的老梅樹相映樸拙的黑石牆,形成一種靜謐氛圍,把喧囂擱在了寺外……
                     這裡不是藝廊,是佛寺。
                     原來佛寺可以這樣!

菩薩寺,「菩薩」為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譯為覺悟的有情。
也就是說,一般有情眾生如你我,亦皆可成為菩薩。

牆內的一角,隱約有一種意境。
讓我想起古時一位禪師因見水中倒影的自己而悟道的一首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真想獨坐在那裡,冥思。
而那方池子,或許藏有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興味。

這尊銅塑半跏思惟菩薩是仿自日本京都廣隆寺號稱國寶第一號的「沉思彌勒」,造型典雅優美,神情柔和恬靜。菩薩在思惟著什麼呢?也許是「眾生難度,將何以度之」。
日本的沉思彌勒為七世紀前半的作品,仿自六世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
北朝後期盛行半跏思惟像與五代時期的大肚彌勒造型迥異。
同樣的沉思,西方有名的沉思者,卻表現出痛苦與緊繃的線條。羅丹以此形象描述詩人但丁在地獄之門前思惟時的苦悶與矛盾的心情。

 
轉角就遇見菩薩。
在這裡,菩薩不是安在供桌上。
在某些角落,你也許會不經意地轉身就瞥見菩薩那一抹寧靜詳和隱隱約約的淺笑。

簡約、純淨、清美。這裡存有一種日本禪境的侘寂(わび さび)精神與美學。 
在台中大里的一處新興宅落街邊,不起眼地讓我錯過再找回。然而,第一眼就想起了「繁華落盡見真淳」。它打破了傳統寺廟建築的思維與拘泥形式的忌諱,原來菩薩可以那麼親近的在你身前,得與之凝視。
人總是有些什麼放不下的。但,你想起時可以來,它就在那不染塵囂的街邊等候,一直都在……